影视图文连载计划
在《我的团长》中,克虏伯是个极具矛盾色彩的人物。他既不属于川军团,也不是炮灰团的普通成员。他的存在,主要是为了保护迷龙的妻儿,并护送他们再次与迷龙团聚。即使遭遇迷龙不分青红皂白的毒打,克虏伯竟也因为一顿饭而轻易原谅了他。
这个肥头大耳、只知道吃饭睡觉的“废柴”,却是炮灰团里最宝贵的炮兵专家。他不仅精通各种火炮操作,更凭借一门破旧不堪的三七战防炮,成功击毁了西岸鬼子的炮兵阵地。克虏伯的“废柴”形象仅仅是表象,实则他是整个炮灰团中军事价值最高的人物。
这样一个既非川军团成员,又整日游手好闲、只会吃喝玩乐的胖子,为何在最后南天门决战之时,顶着虞啸卿特务营的重重压力,冒着生命危险为龙文章一行人提供炮火支援?今天,就让我们走进团长人物志第三集,深入了解炮灰团的匠人——克虏伯。
展开剩余91%克虏伯无疑是个充满矛盾的角色。他身躯肥胖,表情呆滞,说话总让人联想到电影中的阿甘,质朴无华。浅显的人或许会觉得他憨厚笨拙,但深谙世事的人却能从他的大智若愚中看出不凡。正如《我的团长》这部作品一样,初看难以理解,再细细品味便发现其句句经典。
克虏伯的真名叫时小毛,江浙人士,父亲是清末的举人。相比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其他人物,比如潦倒潦草的郝兽医,克虏伯的家庭条件算是相当优越。幼年时,克虏伯的家境为他培养对机械的兴趣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。
尽管克虏伯身上满是泥垢,但他时常提及家父,这在兵荒马乱、溃兵云集的禅达收容所里尤为罕见。只有孟凡了和林译与他同样能够提起家世,因此克虏伯的学识和教养远超大多数溃兵。
长大后,克虏伯原本准备赴德国深造,但因国家陷入战乱,学业荒废,无奈放弃。他转而在国内学习炮兵专业。抗战爆发后,受父亲嘱托,他参军经历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。民国三十一年,他加入远征军,随戴安澜远赴缅甸作战,最终因失败而导致国军四散逃亡,也由此引出克虏伯与难民在怒江边抢夺竹筏的桥段。
这段情节中,小说与电视剧有细微差别:克虏伯为自救,将迷龙的妻子上官戒慈推入江中,随后又奋力救起她。当迷龙与炮灰团成员九死一生从南天门归来,克虏伯遍寻禅达城,最终把妻儿安全送回迷龙手中。
克虏伯的纠结在于,他并非普通步兵,不需用血肉之躯冲锋陷阵。他是一名炮兵,他的双手应掌控火炮,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,而非挥刀持枪。
在南天门,身陷败局的克虏伯原计划与难民一同逃离,尽管龙文章率领近千溃兵坚守南天门。作为军人,克虏伯没有回战场,因为他没炮,没炮就像没枪,不值得白白送命。
然而,他内心备受煎熬。小说中,推人入江是其求生本能,而后来救起上官戒慈则是良知使然,这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复杂矛盾。有邪有正,但克虏伯无疑心怀大义——他在竹筏上见到迷龙奋力反击日军,决心保护上官戒慈直到安全交还给迷龙。想象若无克虏伯,上官戒慈是否能平安无事?
当克虏伯将上官戒慈交回给迷龙,却被误解并遭毒打。这样一位身材魁梧的人,真如表面那般不堪一击吗?他默默承受迷龙的责打,正是因为内心的愧疚,这也显露了克虏伯虽愚钝,却懂得分辨是非。
此外,龙文章带着千人迎敌,最终仅22人逃回禅达。豆饼在撤退时掉进怒江,大家几乎断定他必死无疑。然而,豆饼像幽灵般出现在收容所门口,身负重伤,气息奄奄。此时克虏伯虽不认识豆饼,依旧表现出关切。
郝兽医面对豆饼伤势焦急擦汗,蛇屁股不耐烦地说:“别擦汗了,一擦汗就有人要死。”郝兽医忧心忡忡:“这可咋办,都烂糊了,饿得也太久了。”克虏伯主动说道:“我去弄点吃的。”郝兽医冷嘲道:“你闭嘴,饭桶一个,只知道吃喝睡觉,打呼噜,放屁。”
从这段对话中可见,克虏伯并非外表那般没心没肺,只会喊饿的胖子,他在关键时刻懂得担当民族大义,愿意保护弱者。因此,敢死队冲过怒江,与日军殊死搏斗。在虞啸卿不敢违抗上峰命令迟迟不派援兵的情况下,克虏伯违令使用破旧三七战防炮为龙文章提供炮火支援。
在克虏伯眼中,民族大义和保家卫国比服从上级命令更重要。这与《亮剑》中楚云飞所言异曲同工——民族利益高于一切。所以克虏伯宁愿顶着督战官的枪,也要救援龙文章。
所谓千里马常有,伯乐难遇,克虏伯真的只是个饭桶吗?这不得而知,就如禅达收容所里的溃兵们,初入军营时皆是一盘散沙。
岁月能改变人,但人难改变历史。许多人因时光流逝丢失梦想,克虏伯亦是如此。他对机械的热爱,对火炮的痴迷,是他的骄傲资本。然而,缅甸一役惨败,戴安澜亦难挽败局,炮兵克虏伯又能如何?逐渐被磨灭的锐气让他沉沦,终日浑浑噩噩,成了郝兽医眼中的“饭桶”。
此刻,任何能激发克虏伯斗志之人都值得感激,那人便是龙文章。当克虏伯带回迷龙妻儿,却遭毒打,临时留在收容所,后被张立宪带走,因龙文章要审判,炮灰团需作证。正是这次作证,克虏伯认识了龙文章。
龙文章从北平爆肚涮肉、皇城根说起,畅谈中国各地美食美景:“祖国的大好河山,我去过不少地方,北平爆肚涮肉皇城根,南京干丝烧麦,还有销金的秦淮风月,上海润饼蚵仔煎,天津麻花狗不理,广州艇仔粥和肠粉,旅顺口咸鱼饼子和炮台,东北地三鲜酸菜白肉炖粉条,火宫殿的鸭血汤臭豆腐,还有被炮火打成废墟的长沙城,没了,都没了……我没涵养,不该等半个中国都没了才心急发痛。呼伦池、贝尔池、海拉尔、长白山,大兴安小兴安,营口、安东、老哈河,承德郭家屯万全,滦河白河桑乾河,北平天津镇头包历城道口,阳城开封郾城……三两字道尽一方水土一方人,一场大败和数以万计的生命。”
说到美食,克虏伯打了个嗝,这是龙文章对大好江河的缅怀,也激起了克虏伯对故土的深切回忆。最后,龙文章那句“我想让事情回到它原本该有的样子”,正是点燃了克虏伯那颗热血的心,让他认定龙文章是值得信赖的伯乐。
当龙文章最终成为川军团团长时,他来看望炮灰团,仅剩的十一名炮灰成员陪伴着他,这些曾在南天门浴血奋战、九死一生的战士。点名时,克虏伯却慢悠悠地说了十二个,显然他已将自己视为炮灰团的一员。
龙文章疑惑问:“没见过啊,哪来的?”
蛇屁股笑道:“克虏伯啊,炮兵,肥头大耳的那个。”
龙文章:“胖乎乎的,挺可爱的。什么炮啊?”
克虏伯骄傲地答:“PK37战防炮第一主射手。”
龙文章:“打过日本坦克吗?”
克虏伯:“打过,用筷子戳豆腐似的,日军坦克好打,德国的才难对付。战前我父亲本想送我去德国学机械,后来改学炮兵。这里没炮?”
龙文章坚定说:“会有的,一定会有的。”
随后,龙文章全心全意为克虏伯争取一门炮,他甚至不惜通过军需官姨太太和黑市手段,弄到一门废弃的三七式战防炮。克虏伯对此欣喜若狂,深感被龙文章所珍视。
当龙文章带领炮灰团组成敢死队攻打南天门时,只有克虏伯一人留守东岸。龙文章临行前神秘向虞啸卿索要某物,令虞啸卿大怒,估计那是坦克连。配备坦克支援的目的只有一个——掩护克虏伯,毕竟单人一炮难以对抗南天门上的竹内连山炮兵阵地。
这一切足以证明,龙文章对克虏伯如伯乐遇千里马。在原著中,龙文章最终被处刑,命令克虏伯执行枪决。龙文章死后,克虏伯也以枪托抵颏,一声清脆响声后,追随龙文章而去。士为知己者死,克虏伯冒险违令炮火支援龙文章,正是为报答那份知遇之恩。
克虏伯常说自己饿了,既非身体上的饥饿,更是精神上的渴望。外表看他肥胖油腻,精神萎靡无为,但他却是炮灰团中最聪明的一个。
当龙文章在虞啸卿咄咄逼人的审讯中局势已定,众人以为龙文章必死无疑,唯有克虏伯坚信龙文章不会死。
丧门星问:“他会不会死?”
克虏伯坚定答:“不会的。”他的语气充满信念,仿佛早已预见结局,连孟凡了都看不透的结果他却了然于心。
克虏伯的大智若愚,使他看透了虞啸卿的庭审不过是一场戏。远征军赴缅战败,全军覆没,南天门被敌占据,表面功劳全被虞啸卿揽去,以此向上级索取更多武器装备。若将功劳归于冒充团长的龙文章,虞啸卿便得不到任何好处。虞啸卿与唐基、陈主任合演此戏,目的在于打压龙文章,先压制后妥协,使龙文章成为川军团团长成定局。
唐基在审讯尾声问:“你怎么看赤色分子?”
龙文章答:“书生不可无,但空谈误国。”
唐基追问:“说赤色分子。”
龙文章:“对啊。”
陈特派员问:“你和这帮人没接触过?”
龙文章:“撤退时见过他们游行和口号。”
是否赤化,成了龙文章被提拔团长的关键因素,而这一切,只有憨傻的克虏伯看得清楚明白。孟凡了只关心眼前小事,克虏伯却能洞悉大局。
克虏伯的大智若愚,让他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